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然起敬|抗战老兵於如桂点燃青少年家国情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8:36:00    

8月20日上午,由省委网信办指导的"苏"然起敬红色教育系列活动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菊花里社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於如桂与社区青少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通过"战火记忆+商海仁心+家风传承"的三维叙事,这位二等功臣用半生经历诠释了"忠勇立身,仁善传家"的深刻内涵。

战火淬炼:19岁军功章背后的生命抉择

活动在定制短片《勋章背后的家书》中拉开序幕。活动现场首先播放了2025江苏省"公益暑托服务"示范课《勋章背后的家书:他是"刘老庄连"唯一留下家书的人》,影片通过AI技术再现了时空对话,感人至深。

接下来,於如桂讲述了他的抗战故事。"19岁那年,我冒着炮火把受伤的班长拖回战壕,自己却中了三块弹片。"孩子们屏息凝神,听他讲述如何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坚守阵地72小时,如何用身体压住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保护战友。

"这块弹片至今留在我的腿里,每逢阴雨天就会疼。"於如桂掀起裤腿,露出伤疤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呼。但他说最痛的不是伤口,而是收到战友牺牲通知时的揪心。这份沉痛化作他此后数十年坚持慰问烈士亲属的动力。“我的战友们为国牺牲,我要替他们尽孝,他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我就是他们的儿子。”对需要帮助的战友,他也会伸出援手。同乡战友吴如银下岗后生活陷入困境,他知道后,送去了当时最先进、又操作简便的数字洗车设备,靠着洗车,吴如银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37年来,他为8位战友父母尽孝,为4名老人送终,帮助200名困境战友。

商海仁心:馒头咸菜到千万捐赠的逆袭人生

从战场到商场的转折同样震撼人心。1989年退伍后,於如桂开始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我和合伙人每天吃三顿馒头配咸菜,连续三个月没碰过肉。"2002年6月,他在南京创办“南京爱邦钢铁有限公司”,凭着诚信经营,公司迅速成为南京钢材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1998年金湖大桥建设,於如桂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东拼西凑3000元捐助修桥。“我先把这些捐上,等以后有钱了再捐!”一句承诺,开启了他做公益的决心。2009年和2012年,事业有成的他履行当初的诺言,慷慨解囊,为金湖二桥等路桥建设捐资40万元。

“学会奉献,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於如桂说,“这是母亲对我说过的话。在战场上,我从不畏惧战斗的艰苦,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转战商海,走上创业之路,我始终牢记退役军人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无论是向身处困境的战友伸出援手、陪烈士父母话家常,还是资助贫困学子,奉献不分大小,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找到其中的意义。”

家风传承:跨时空对话中种下红色基因

活动协办方延陵荟公益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解码英雄精神"互动环节,孩子们手持"勇敢""奉献""信义"等关键词卡片踊跃发言。五年级学生李雨桐说:"於爷爷教会我,真正的勇敢是像他那样,即使害怕也坚持做正确的事。"而於如桂的回应更显赤诚:"我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他常说'人可以穷,但脊梁不能弯',这句话支撑我走过了所有困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相关文章:

"苏"然起敬|抗战老兵於如桂点燃青少年家国情怀08-19

面对差评,“会得癌”的回怼只会砸招牌08-14

读城·光影里的江苏丨探秘《大明王朝1566》同款“皇家工厂”,寻迹江南丝织前世今生08-14

大学生泰国打工失联 朋友曾劝别成《孤注一掷》07-25

七名百姓两张通行证!《南京照相馆》刘昊然王传君陷生死选择题07-10

南京红姐被抓07-07

一次买10袋面!家里老人迷恋“买买买”该怎么办?06-29

4:0,“南哥”排名第一!36712人,“苏超”观众再破纪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