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在“冰丝带”见证机器人“超越自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6:34:00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李春宇、胡佳丽)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7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幕,这座曾诞生1项世界纪录、10项奥运纪录的北京冬奥会场馆见证了又一个历史时刻。

四个月前,北京亦庄的“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让机器人走进大众视野,如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凭借其更加丰富的项目设置让人大开眼界。赛后,各支参赛队伍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和自己比”。

8月17日,获得亚军的灵翌科技队的人形机器人在100米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本次赛事首金出自1500米项目,宇树北京灵翌科技最终以6分34秒40的成绩摘得金牌,网友纷纷调侃和自己的体测成绩差不多,可能机器人还更快一些。然而在赛前,很多队伍都不确定参赛选手是否可以在不换电的情况下跑完1500米,因为实验室单次测试距离受场地限制,普遍不超过500米。

让机器人跑起来,硬件和算法的优化和适配尤为关键,入弯、步频、稳定性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赛队备战的过程就是一次技术突破的勇敢尝试。赛场上的机器人选手,有的昂首阔步,有的步伐稳健,它们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承载着科研团队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8月15日,来自灵翌科技队的人形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实验室,都难免会有不完美。例如在1500米比赛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偏离赛道,撞倒了其他队伍跟跑的人类操作者,造成这起“追尾事故”的原因是两位操作者在交接遥控器时,没有提前观察“前方路况”,未能及时发出避让指令。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全自主运行,本次比赛之所以选择遥控的方式是想追求极致的速度,但没有考虑到中长距离项目中跟跑的人类操作者体力不支,下一次比赛就会按照全自主模式来准备。

本次运动会的足球比赛就是依靠机器人在场上的“自主决策”,它们通过头部摄像头实时捕捉场上动态,完成带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涉及加速、减速、转向,全面考验机器人的性能和系统算法。足球比赛吸引了来自德国、葡萄牙、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队伍参加,为中外选手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

8月15日,来自KURA队的人形机器人(左一)和RoboFEI队的人形机器人在3V3足球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普瓦智能队的刘波说:“从赛前熟练代码、调试设备,到现场临时调整策略,对于整个团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等回去之后,再沉淀沉淀。”

本次运动会的足球比赛中,很多外国参赛队伍选用了中国“加速进化”机器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算法和性能的调试。来自葡萄牙的参赛选手洛佩斯说:“我们来到北京快一个月了,这是一次非常棒的参赛经历,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队伍进行深入交流,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不用从葡萄牙带机器人过来,也让我们省去了很多花销和麻烦。”

在其他项目中,武术、舞蹈、自由体操比拼机器人的灵活性,物料搬运、迎宾服务、清洁服务、药品分拣等内容与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在速度、力量、协作等多维度的技术突破。

8月15日,来自奥林1队的人形机器人(右)和北科/武汉大学联队的人形机器人在自由搏击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王兴兴认为:“机器人发展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过去一两年,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非常快,而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对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在17日举行的闭幕式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联合会宣告成立,旨在推动全球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赛事组委会宣布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继续在北京举办。

赛事比拼帮助科研团队量化机器人发展的前进步伐,而人形机器人也在用科技的方式诠释超越自我的人类体育精神。

相关文章:

记者手记:在“冰丝带”见证机器人“超越自我”08-18

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街区党委揭牌成立08-15

京雄快线委托运营协议在雄安签约08-14

仿生科技融入智能大模型!2025数博会机器人及其智能体展览令人期待08-11

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4个项目开赛07-28

雇主责任险保雇主也保雇员07-20

废旧矿泉水瓶究竟应该怎么处理?济南高新区奥体中路学校孩子们的答案值得借鉴07-14

2025年全国桥牌A类俱乐部联赛(第二站)在上海开赛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