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他们奋斗的身影熠熠生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0:14:00    

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

“择一事终一生”“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在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无数劳动者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以匠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千锤百炼”铸就钢铁人生

巡查产线设备,保证生产设备运行良好;跟踪当天2300产线的重点生产品种、工艺执行和操作纪律情况,确保产品达标……5月1日7时30分,全国劳动模范郭鹏准时来到鞍钢集团本钢板材热轧厂2300生产线的岗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工作中的郭鹏。受访者供图

1997年,郭鹏从本钢技校毕业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热连轧厂,成为一名学徒工。“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刚满19岁的郭鹏望着火红的千米轧制线,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轧钢工人。

为尽快掌握轧钢技术,郭鹏白天虚心向师傅时速德请教,晚上回家琢磨各种轧钢操作手法。半年后,他就可以独立操作设备了。3年后,在本钢集团卷取工技能大赛中,他一举夺魁。

“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半工半读11年。如果理论跟不上,就不能真正掌握生产奥秘。”回忆起过去24小时学校、工厂轮转的日子,郭鹏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轧制线上出现问题,半小时内肯定赶到现场。”郭鹏说,“党员要走在前、干在前,凡事比别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

2018年,郭鹏负责2300生产线增产提效项目。他提出更改粗轧区域物料跟踪控制方法,增加定宽机防碰撞功能。经过攻关,轧制能力由之前的28块/小时,提高到34块/小时。2019年,企业在未投入一分钱改造资金的情况下,全年增产10万吨。

当前,郭鹏总结编写的60多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成为大家“宝典”;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郭鹏技能大师工作站”,也成了锻造团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的载体。

“师傅是我心中的‘天花板’,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去了很快就能找到症结。”徒弟栾崧琳自豪地说。

破解汽轮机技术难题的“密钥”

5月1日,全国劳动模范、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燃料检修车间负责人金振宇手持手电筒,穿梭在输煤皮带与落煤管之间,时而弯腰检查皮带磨损情况,时而仰头查看落煤管焊缝,手中的测温仪、测振仪快速记录数据……

金振宇检查汽轮机中压主汽门。受访者供图

作为汽轮机专业的“全科医生”,金振宇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42本检修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汽轮机零部件的手绘草图,不同工况下的参数波动曲线被精准地标注出来。这些凝结着24年一线检修工作经验的“设备档案”,是他破解技术难题的“密钥”。

2022年夏,炙热的天气导致真空泵因工作水温度过高频繁跳闸。金振宇带领班组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绘制详细的“温度——效率”曲线,设计制冷装置,图纸修改17版,零件调试上百次,研发出的解决方案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全国同类机组标配改造方案。

“设备不会因个人情况降低标准,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妥协。”这是他对自己的严苛,更是对团队始终如一的标准。

2024年,金振宇入选华电集团工程硕博士导师团队。他坚持“现场即课堂”,手把手演示轴承振动监测系统调试过程;将近百个检修案例编成《现场实操手册》。

“设备检修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个零部件的‘脾气秉性’摸透,才能算入了门。”他常对学生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多名徒弟成长为技术骨干。

创新照亮能源报国璀璨征程

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科研一线,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时而研究技术图纸,时而与团队讨论,时而深入井站实践。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川中油气矿信息科技部主任代娟。

2008年,代娟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川中油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彼时,扩磨溪、战广安、征合川,川中大地油气勘探如火如荼。

代娟在井站开展脱挂器现场试验。受访者供图

针对井下节流器易失效、难打捞等传统技术难题,她从工具的设计、制图、加工、选材、验收、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全过程把控,完成工艺工具的数次更新叠代,推动传统采气工艺创新转型,实现气井无人值守,自主实施1000井次,节约维护费用3000余万元。

2017年,面对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代娟从工艺领域跨界到信息技术。“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思维的转换。”她说。

参与建成540座数字化井站,将用工总量降低至传统模式的 30%;建成视频智能分析、智能清管、数字孪生油气管道、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线等智能化应用,主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一系列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2年以来,作为科技管理者,代娟牵头168项科技攻关,支撑了矿区新增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生产站场的站均用工下降、收入与利润刷新历史最好记录;依托“代娟工作室”,让年轻人成长成才,激发出每个团队人员潜能……

如今,代娟依然奔波在井站与实验室之间。“油气是国家的‘命脉’,我的任务就是让这条‘命脉’更强劲有力。”她说。

搞水电的人一定要到一线去

在青海玛尔挡水电站,总会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玛尔挡分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王宇的身影。作为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守护官,他一直在研新、排故、破困的路上勇往直前。

王宇在3号发电机组下机架观察油冷却器情况。张海轩摄

2021年9月,王宇主动请缨到海拔3300米、冬季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玛尔挡水电站去。“搞水电的人,就是要到一线去。”这位当时已经干了15年水电的人想法很简单。

此时,距离玛尔挡水电站下闸蓄水这一重要工程节点目标只有一年时间。王宇统筹安排机电安装与土建施工的工期,通过采取搭棚子、架炉子、盖被子等防护措施,将两个冬季工期延长了8个多月,为电站下闸蓄水赢得了施工时间。2023年11月14日,玛尔挡水电站成功实现下闸蓄水。

随后,他带领施工单位完成了该水电站首台机组定子铁芯的叠片工序。经验收,定子、转子圆度分别为0.42毫米、0.53毫米,机组满负荷状振动摆度均在0.08毫米以内,铁芯圆柱度最大偏差为0.47毫米,安装质量国内一流。

2024年是玛尔挡水电站实现“一年五投”目标的关键之年。从尾水充水到首次启动到同期并网再到机组进入72小时试运行,再到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他见证着玛尔挡水电站的蝶变。

从基层技术员到水电建设统筹者,再到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守护官,18年来,王宇用匠心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

勇攀化学装备技术“高峰”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中国化学装备科技公司上海智能高端装备生产基地现场一片繁忙景象,6台复合橡胶挤出机组正在装配。该系列产品是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其研发者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陈忆琳。

陈忆琳(右)与同事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技术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会决定最终产品的成败和质量。”工作18年,陈忆琳研发出国内首台套“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研发出全球首台套“3200mm宽幅挤出压延生产线”,以“0.01毫米的精度”“进口成本60%的优势”,实现国内高端橡机从依赖进口到制定国际标准再到出口国外的跃迁。

“新产品开发要敢于亮剑。”陈忆琳说。在研制“全钢胎圈四合一”集成工艺成套装备时,他带着团队经历了20次整改测试,最终实现了效率提升三倍、毫秒级同步率旋转以及全伺服定位达到头发丝1/10的精度,已在国内数十个轮胎企业得到了应用。

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到参与我国首条规模化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的研制,主持研发的大型薄膜平行双螺杆挤出机被列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作为一名技术带头人,他正带领团队成员向“塑料机械金字塔的明珠”——BOPX双向拉伸膜生产线发起冲击,让更多的中国化学装备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他们奋斗的身影熠熠生辉05-05

“一直向前奔跑” 吴艳妮2025年目标是破室外全国纪录05-01

对阅读的正本清源04-30

成都华微发布2024年报:硬核科技铸就国产芯片新标杆04-30

【夜读】这样回消息的人,一定很珍惜你04-30

仝卓公开举报33家公司偷税,相关部门回应04-29

引用育才并举 赋能乡村振兴04-29

旧金山摄影师联盟举办摄影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