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汕头东湖社区:从“侨乡旧貌”到“诗意栖居”的焕新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3:26:00    

Transparency

今年7月,汕头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的农民公寓即将迎来交付的喜庆时刻。这个“百千万工程”的标杆项目,将为当地村民提供400多套住房,可大大缓解村民的“居住难”问题。

事实上,住房升级仅是东湖社区近年来实现美丽蝶变的缩影——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东湖社区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侨乡,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保育、侨力赋能等抓手,在留住乡愁中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侨、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广东省首批“美丽侨村”的典范。

东湖社区进村主干道

“臭水沟”变身“景观水街”:生态治理激活乡愁记忆

说起东湖社区的变化,“东湖大坑”从“臭水沟”变身生态景观水廊是最生动的注脚之一。

在东湖大坑旁经营粿条面生意多年的陈姨至今仍记得,这条贯穿村落的沟渠曾因历史违建密布、污水横流,严重拉低了社区“颜值”,是村民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夏天蚊蝇乱飞,异味飘散”,成为影响社区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的一大“顽疾”。

为彻底改变多年来饱受诟病的遗留问题,2021年起,东湖社区启动“大坑”整治工程,拆除了水面上60多间约4000平方米的临时商铺,同时坚持“拆建并举”,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就东湖主街改造进行景观设计,发动社会力量捐建改造,清淤疏浚后打造了“奇石公园”“小舟亭”“邹鲁桥”等景观节点,形成兼具潮汕特色与侨文化元素的生态水廊。

东湖大坑美轮美奂的生态水廊

“最难的是说服村民拆掉一些违建商铺。”社区党委委员林钊指着如今花木扶疏的水街景观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们拿着规划图纸逐户登门,才终于做通了所有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在侨胞的捐资助力下得以顺利推进。如今,整治后的生态水廊与古榕、亭榭相映成趣,成为居民休闲散步、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标”。

除此之外,东湖社区还同步推进大坑沿岸57座民房风貌提升及“三线”整治,以及卫生服务站、华侨记忆广场、进村大道、社区休闲公园等一大批民心项目,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现在的食客来吃饭,看着眼前的公园一样的景观,心情自然都好了。”陈姨说,村子变美了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她的生意也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了。

百年侨宅“古韵新生”:侨乡历史与现代文旅的共生

如果说以东湖大坑为代表的村容村貌提升是生态蝶变的代表,那么以月德楼、卓厝巷为代表的百年侨宅保育新生则是社区文化活化的典范。

据了解,东湖社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湖人移居海外谋生、创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社区内流传着“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东湖社区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是东湖现有户籍人口的两倍左右。”林钊说。

早期“过番”的华侨,在致富的同时不忘故土乡情,他们陆续在故乡筑基建房,留下了一幢幢东湖侨房。如今的东湖侨博馆,就是从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修建的“德庐”月德楼升级而来。

百年侨宅变身汕头市首个社区级侨博馆

据悉,汕头于2023年将“侨房管家”服务列入为侨服务十件实事之一。该服务通过与侨房产权人签订管家合同,社区管理,确保侨房维修、养护及时,并实现产权人24小时在线监控。东湖社区在征得李氏兄弟后人的同意后,将这座中西合璧的百年侨宅打造成汕头市首个社区级侨博馆,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华侨记忆广场成了当地村民文化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卓厝巷

月德楼的成功改造,开启了东湖社区侨宅的活化之路,其中就包括了一条“侨房管家”示范街区——卓厝巷。据悉,卓厝巷以当地望族卓氏命名,曾因居民外迁而萧条,但其保留的多座完整“四点金”潮式建筑和家塾祠堂,堪称潮汕民居的“活化石”。

在“侨房管家”服务模式下,东湖社区投入资金对巷道进行铺装、绿化,并串联古寨门、古祠堂、水体池塘等元素,打造了2公里侨乡游览线路,其中“卓厝巷17号”更是转型为华侨驿站,成为侨胞联络乡情的纽带。这一举措不仅留住了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更为当地乡村文旅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侨农文旅”融合发展:菊花产业托起金色经济

东湖社区的蝶变不仅在于环境与文化,更在于产业的振兴。“东湖三宝”之一的菊花,正从传统种植升级为“金色经济”,“现在准备栽种了,待到深秋时节,菊花田就会迎来丰收,成片金黄色的菊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吸引了众多游客驱车前来拍照‘打卡’。”林钊说。

东湖社区种满菊花的“黄金大道” 曾德键 摄

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东湖社区有农户将周边野生菊花和外地菊花品种移种到自家田里,收成后将菊花进行蒸晒,用来泡酒、泡茶,发现本地种植的菊花相比其他地方品质更优,具有色纯、味香的特点,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种植菊花的行列,东湖菊花在多年的发展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产,也承载着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2016年,东湖社区成立了合作社,并且注册了“金色东湖乡”集体商标,主要负责宣传和销售包括菊花在内的东湖社区的农特产品,“只要农户种了,合作社就负责保底价收购,有了‘兜底’保障,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更高。”林钊说。

依托菊花这一农特产品,东湖社区近年来积极联系相关高校和农科机构研制出了菊花养生茶包、菊花酒和菊花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且成功举办东湖菊花节,建设了以菊花为主题的观光体验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吸引游客在赏菊、品菊时来“番客村”打卡,推动文化旅游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农户增收。

文、图、视频 | 记者 赵映光 魏琴 林桂炎 通讯员 吴蓁

相关文章:

汕头东湖社区:从“侨乡旧貌”到“诗意栖居”的焕新之路05-01

政府大院开门停车 机关食堂供应餐饮 “重信亲客”的湖北五一等你来04-30

大河奔流勇争先——河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出彩篇章04-30

重庆创建“九治”生态治理体系04-29

蜜雪冰城发布首份ESG报告:多方面构建绿色价值链04-24

连续两年现身!宁波大堰镇再现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04-22

2025长三角全民健身徒步邀请赛在安徽广德举办04-21

金塔:退役“铁牛”迎新机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