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铜墙滇南 铁壁滇西
红河水呜咽,松山土犹赤。80余年过去,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依然在山川之间铮铮作响——云南是抗战最前线,守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与希望。
“在抗日战争中,云南从抗日大后方,逐步转化为抗日大前方,不应是从1942年滇西抗战开始,而应从1940年滇南抗战开始。”在《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战场》一书中,著名历史学家谢本书开门见山地写道。这为我们勾勒出云南抗战最前线的独特轨迹。
滇南抗战
拒敌于国门之外
滇南抗战主要发生在红河、文山等地,从1940年到1945年,坚持5年之久。谢本书表示:“日寇在越南驻军最多时超过15万,虽对滇南有不小的骚扰,但由于滇南作战军严密布防,又发动群众,联合沿边土司武装,结成抗日的铜墙铁壁,拒敌于国门之外,使日寇在滇南未能越雷池一步。这是滇南抗战的伟大功绩。”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谢本书强调:“中共多次派人进入滇南,在个旧等地建立地方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影响下,滇南地区各族群众、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与抗战,李公朴到滇南进行了积极活动,他们都为滇南抗战作出了贡献。”
滇南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各民族的踊跃参与和支持。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帆在研究中发现,滇南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集区,生活着彝族、傣族、壮族、哈尼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各族人民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极大地影响了滇南抗战的局势。
滇南抗战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黄海涛表示:“中国军民万众一心,成功地将日军拒于国门之外,使得日军‘南取昆明,中攻重庆,北犯西安’的战略破产,有力地捍卫了战略大后方,支援了滇西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滇西抗战
抗战胜利的先声
山到此处忽横断,江临峡口怒奔腾。滇西地区,高黎贡山耸立,怒江峡谷深切,形成天然屏障。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后,铁蹄踏破滇西边境,腾冲、龙陵相继沦陷,滇西抗战自此拉开帷幕。
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娟介绍,滇西抗战中主要有三大战役,即光复腾冲、血战松山和龙陵之战。从1942年5月腾冲被日军占领到1944年9月14日被收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座全面光复的县城。松山位于怒江西岸,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必经咽喉要地,被日军占领后,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全线投入反攻,9月7日收复松山,松山战役打得异常艰难。龙陵是滇缅公路上的交通重镇,中国远征军1944年6月渡江后,于11月3日夺回龙陵,龙陵战役是滇西抗战中最复杂、耗费时间最长、动用兵力最多、歼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滇西抗战不仅是中国军队的奋战,更是军民一心的壮歌。马娟说:“1942年10月滇西沦陷后,20多个民族的人民群众配合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有效牵制和打击了日军的侵略行动,有力支援了中国远征军的军事行动。”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人主打、取得了完全胜利的一场战争。云南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傅仕敏表示:“滇西抗战是一场民族战争,‘团结御辱、救国图存’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事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
双重使命
御敌于外与守土于内
云南作为抗战的最前线,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二是守土于危难之间。滇南抗战是将敌人阻于境外的战略防御,滇西抗战则是将敌人推出国门的主动出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了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云南战场还体现了“区域抗战”与“全局战略”的结合。滇南抗战策应了广西、贵州方向的战线,避免了日军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滇西抗战则配合了缅北中国驻印军的作战,最终打通中印公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为云南抗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在云南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最前线的云南,军民同心,共赴国难。今天,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牢记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总结道。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红河畔的古老哨卡、松山的战场遗址、腾冲的国殇墓园,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呼吸。它告诉我们:最前线从来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觉醒;不是一隅的挣扎,而是全局的支撑。
云报全媒体记者 龙敏飞
》》》抗战故事
虎踞前哨御倭寇
1941年春,为防御日本军队从越南进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新编3旅6团3营1连奉命进驻距金平县城约17公里的金竹寨守卫国境。
金竹寨村地处边境一线,与越南隔河相望,相距不过5公里。部队驻扎金竹寨后,立刻下令环山开挖战备坑道,防御日军来袭。大敌当前,形势紧迫,这一举措得到附近村寨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每家每户派出两个劳动力帮助驻军修筑防御工事。
驻军部队为击退日军偷渡,局部的、小规模的战斗从没间断过,几乎每天都有敌机沿红河一线侦察、扫射,有时候还投下炸弹,试探中国军队的防守态势,有相当部分抗战官兵或伤或死于敌人炮火之下。金竹寨一带山高谷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条件非常艰苦,后勤保障紧缺。部队官兵只能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驻扎在金竹寨的驻军防务任务繁重,每天巡逻,跋山涉水,鞋子消耗量较大,所以他们白天忙着训练、挖工事,晚上还要在油灯下打草鞋。驻扎时间长了,打草鞋的稻草都用完了,他们就想办法利用满山遍野的金竹编织成草鞋。粮食供给不足,他们就和当地老百姓一样每天吃包谷饭。一时发不了新军装,他们就穿着破旧的军装,但洗得干干净净。艰苦的环境,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力。
为了与当地老百姓和睦相处,驻军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在驻防期间严格执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狗,见到生人会追咬,部队就规定只能假打防范,用木棍恐吓,不能把狗打死。驻防时间久了,老百姓逢年过节就会邀请官兵去家里吃饭,有一次村长请晏营长去吃饭,他拒绝说:“你请得了我一人,请不了全营、全团人员。我去吃了就乱了套。我不能搞特殊,全营、全团人员都要遵守规定。”驻军还有其他规定:借用老百姓的东西不准过夜,若有损坏照价赔偿;对老百姓要客气,对人说话要有礼貌;不准吸大烟;不准赌博。
在与日军的对峙中,驻军官兵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也单调枯燥,在每天准备随时抗击日军进犯,防止日军飞机侦察扫射的同时,还要面临毒蛇猛兽的袭击以及流行疾病的威胁,其所经历承受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1942年秋,卢泰晋赴1连上任连长后,在巩固工事、加强巡逻之余,想方设法鼓舞士气,增强军民抗战信心。金竹寨村正东150米处有一块高约10米的大石壁旁的小路,是驻军官兵和当地村民的出入要道,卢连长架起竹梯,爬到岩壁上挥毫题写下“虎踞营——华国岗哨”几个大字,请来石刻工匠细心凿刻,又用红漆涂染,以明示官兵们守土保国、御寇到底的坚定决心。石刻坐东朝西,主体距地面高3.4米。其中,“虎踞营”系行书,“华国岗哨”系仿宋体,高1.62米、宽1.1米,落款为“连长卢泰晋题书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从1940年到1945年,守备国境的抗战官兵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克服千辛万苦,始终牢牢扎根中越边境,彻底挫败了日军从越南进犯云南的图谋,赢得了滇南抗战的最后胜利。
这段历史,人民没有遗忘。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金竹寨抗战石刻遗址于2010年被公布为金平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被列为红河州抗战遗址,2014年7月由红河州委、州政府统一设立“金竹寨抗战石刻”纪念碑。如今,“虎踞营——华国岗哨”7个大字石刻依然醒目,正如当年抗战官兵树起的抗战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邱际彤 段家宏 谢迎春
(作者单位:红河州委党史研究室、金平烈士陵园管理所、金平烈士纪念馆)
》》》声音
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访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云南不仅是大后方,更是热血沸腾的最前线。这里既有滇西抗战的壮烈诗篇,也有滇南抗战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请他带我们穿越历史烽烟,探寻滇西与滇南两场气壮山河的抗战如何互为掎角、共卫河山,感受云南各族人民如何用英勇与热血铸就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记者:云南作为抗日战场的最前线,滇西抗战、滇南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极具特殊性的篇章,能否先为我们梳理这两场抗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吴宝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企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5月,日军截断滇缅公路,接着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滇西抗战自此打响。滇南抗战则源于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后,对云南南部形成直接威胁,我们随即在滇南构建防线,而后调重兵回防滇南,形成了滇南抗战的局面。可以说,滇西抗战是“御敌反攻”的主战场,滇南抗战是“固防拒敌”的重要屏障,二者共同构成云南作为抗战最前线的重要见证,而滇南抗战是云南作为抗战最前线的开始。
记者:在滇西抗战中,哪些战役或事件最能体现其历史价值?
吴宝璋:两年的滇西抗战之后是滇西大反攻。滇西大反攻包括光复腾冲、血战松山、龙陵之战三大战役。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不同的渡口强渡怒江,拉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腾冲战役中,官兵们逐街逐巷逐屋争夺,付出巨大代价光复腾冲。松山战役扫除了日军盘踞在滇西的坚固阵地,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攻克龙陵则是滇西大反攻中持续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滇西大反攻的三战三捷,使云南成为最早将日寇赶出国土的省份。
记者: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滇西抗战,滇南抗战的历史细节似乎较少被人提及,它在抗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吴宝璋:滇南抗战虽未发生大规模正面战役,但却是“以守为攻”的战略典范。当时,日军在越南部署了重兵,企图进攻滇南。云南组织10余支滇南各民族的游击武装,构建了多层次防线,又抽调在中原作战的滇军回防滇南,而后炸毁滇越铁路河口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段177公里铁轨,最终使日军放弃从滇南攻入云南的企图。同时,滇越铁路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滇南抗战完全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名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记者:两场抗战中,云南民众为抗战作出了哪些贡献?
吴宝璋:云南民众是抗战的重要力量。滇西大反攻时,仅保山地区就组织了20多万名民工,承担修路、运粮、抬担架等任务,许多人牺牲在运输途中;滇南抗战中,当地少数民族组建了“抗日游击队”。此外,云南各族群众还积极捐钱捐物。可以说,没有云南民众的支援,就没有滇西抗战、滇南抗战的胜利,这种全民抗战的精神是非常珍贵的。今天的我们,要继续弘扬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这也是今天建设云南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报全媒体记者 龙敏飞
解码抗战密码 守护文化灵魂
——访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傅仕敏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云南既是战略大后方,更是最前线——这里爆发了滇西抗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原主任、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傅仕敏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云南在抗战中的历史重任、关键战役的民族精神体现、多民族参与抗战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新时代应如何传承这份厚重的抗战遗产。
记者:您认为滇西抗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傅仕敏:在滇西抗战中,20多万名滇西老弱妇孺自备口粮,自带工具,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用9个月时间筑成了滇缅公路。这条用血肉筑成的公路,被盛赞为“可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人类奇迹”。3200多名南侨机工激情响应号召,积极回国抗战。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华侨创办航空学校,培养了大批飞行员回国作战。滇西抗战是一场民族战争,是中华民族在最危急的时刻争取生存、独立和自由的战争,也是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这场战争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抗战、全面抗战,甚至是全球华人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无穷力量。
记者:您认为在滇西抗战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被关注?
傅仕敏:这场战争打出了诸多的首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开创了抗战以来首次成建制全歼日军的先例。在滇西战场上,率先一年把侵略者赶出国门,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异域打击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此外,滇西抗战中的民族融合也值得深挖,白族、傣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阿昌族等各族群众参加抗日武装,用简陋武器与日军浴血奋战。这种各族同心的抗战模式,也是滇西抗战的独特价值所在。
记者: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滇西抗战的精神?
傅仕敏:一是民族意识、民族觉醒、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崇敬和爱戴。三是一个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爱憎分明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是一个民族不能丧失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五是铭记历史是为了争取和平、发展未来,我们不要战争但不惧怕战争。六是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永远保持自己的文化灵魂。
云报全媒体记者 龙敏飞
更多报道:
《云南日报》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抗战大后方
《云南日报》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抗战结合部
相关文章:
何谓全球南方?08-28
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 | “双招双引”共绘“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发展新图景08-24
七名百姓两张通行证!《南京照相馆》刘昊然王传君陷生死选择题07-10
“能为老百姓冲锋在前,我特别骄傲”06-26
国台办介绍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情况06-25
世界雨林日:你听,这是来自热带雨林的声音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