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有装潢,犹美人之有妆饰也。”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离不开装裱。随着科技的发展,装裱工艺与用料开始发生改变,装裱机器的出现极大冲击了传统手工装裱技艺,然而仍有一些师傅凭一腔热爱坚守着这个行当。
6月24日,记者走进百里奚古玩玉器城宝晋斋书画装裱工作室,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装裱字画的复杂精妙过程及其背后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工作台上,“80后”装裱师陈禹龙正专注地为一幅字画托画芯,排刷轻扫,浆水均匀铺开,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娴熟与沉稳。
结缘装裱
用双手延续书画“生命”

刷平托纸赶出空气
今年43岁的陈禹龙,受哥哥和嫂子影响,刚出校门便踏上了装裱技艺的学习之路。在驻马店学艺期间,他从零开始,学习上浆、揭裱、镶画等基础工序,无数次练习让他的手指布满老茧,也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苏裱的细腻与温婉,还掌握了京裱的大气与庄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怀揣着对装裱艺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陈禹龙扎根南阳,继续深耕装裱领域。在这里,他不断磨砺技艺,同时也汲取着南阳丰富的文化养分,装裱技艺也更加成熟与多元。2018年,陈禹龙创办了工作室,立志用双手延续书画的“生命”,让每一幅作品都能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世人。
“装裱是门手艺,更是门学问。”陈禹龙深知,要想在装裱行业站稳脚跟,仅有实践经验远远不够。于是他买来大量专业书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多次参加技术交流会,与同行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路。2022年,他跟随北京荣宝斋古字画修复大师刘乃顺深入学习京裱的精髓。这次学习经历让他的技艺得到了质的飞跃,更让他对装裱艺术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凭借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陈禹龙的工作室逐渐声名远扬。近年来,他先后承接我市几次重大书法作品展的装裱任务,均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业界高度赞誉。此外,他还为众多书法家、画家提供了优质的装裱服务。
陈禹龙以匠心装裱书画,不仅让作品焕发光彩,更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装裱如绣花
用技艺守护艺术价值

上墙绷平晾干
俗话说,“三分书画,七分装裱”,手工装裱书画,绝非简单的“裱糊”。陈禹龙说,装裱书画作品看似简单,其实过程非常复杂,步骤繁多。
谈及装裱的第一步——调制糨糊,陈禹龙透露,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诸多门道。装裱匠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秘方,通过巧妙添加花椒水、明矾等天然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糨糊的黏附力和稳定性,还能赋予其驱虫防腐的神奇功效,为书画作品提供长期保护。
进入托画芯这一核心环节,陈禹龙展示了其炉火纯青的技艺。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幅待裱的书画作品,用特制工具轻轻托起画芯。他说:“托画芯是装裱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气泡或褶皱的产生,严重影响作品的整体美感。因此,匠人必须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熟练度,才能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精准无误。”
接下来就是晾干,阴干是整个工序中最耗费时间的一环,需要三四天的等待。由于书画作品对环境的干湿度极为敏感,对环境的干湿度要求比较高。春秋两季因气候宜人、温湿度适中而被视为最佳的晾干时节;而夏季由于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崩裂,所以需要时刻关注上墙情况。陈禹龙说:“装裱如绣花,我愿意倾尽一生做好它。”
“需要注意的是新创作的字画作品由于墨性尚未稳定,装裱时可能会出现跑墨现象。”陈禹龙说,采用水蒸法处理,可以使墨色更加固定。
手艺传承
让老行当“活”在当下
从备料到成品展示,装裱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大量心血与智慧。陈禹龙说,一幅纯手工装裱的字画,需要经过上浆、托画芯、裁画芯、镶画、覆背、打蜡、砑画、装轴等数十道工序,整个过程耗时少则7日,多则半月。每一步细致入微的操作,都需根据书画的材质精准把控,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作品。
“相比机器装裱的高效,手工装裱更注重对书画的个性化保护与美化。”陈禹龙说,手工装裱以其灵活性与精准度,成了唯一选择。
近年来,南阳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书画家的积极参与。这不仅为装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更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陈禹龙认为,南阳装裱行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他还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传承和发扬南阳的书画艺术。
从青涩学徒到装裱大师,他用25年光阴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只要有人热爱书画,我就会一直装裱下去。” 陈禹龙抚摸着刚完成装裱的作品,目光坚定地说。(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相关文章:
壹点日历6.29|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生活重新充满能量!早安06-29
第30届上海电视节开幕!全球视野领航,全国标杆立范,全城惠民共享06-24
宜都这一项目推行“安全积分超市”,工人守安全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守护06-08
好酒竟是“踩”出来的?味道好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