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啤酒上市公司相继发布2024年财报和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过去一年,啤酒行业格局进一步分化、结构性调整持续演进。”业内人士分析,为适应当前的消费趋势,啤酒企业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探索新消费场景、推动业务多元化或将成为啤酒巨头们的新发展方向。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
自2013年到达巅峰后,我国啤酒产量便进入了下滑阶段,啤酒消费市场整体处于收缩状态,这直接作用于头部企业的业绩表现。
2024年,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在营收、净利润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营收方面,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分别为432.33亿元、386.35亿元、321.38亿元、146.4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89%、0.76%、5.3%、1.15%;净利润方面,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重庆啤酒分别同比下降14.8%、8.03%、17.05%。
对于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原因,多家啤酒企业总结为:受2024年炎热天气较短、雨水较多的影响以及餐饮、夜场等渠道表现疲软等市场变化。
也有企业业绩飘红。2024年,燕京啤酒与珠江啤酒在营收与净利润上均收获了正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燕京啤酒营收为146.67亿元,同比增长3.20%,净利润为10.56亿元,同比增长63.74%;珠江啤酒营收为57.31亿元,同比增长6.56%,净利润为8.10亿元,同比增长29.95%。
今年一季度,交出优异答卷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从目前4家啤酒上市公司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行业淡季逆袭成为最大亮点。青岛啤酒销量、营收、净利润实现“三增长”,产品销量226.1万千升,主品牌青岛啤酒销量达137.5万千升,同比增长4.1%,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达101.1万千升,同比增长5.3%;营收为104.46亿元,同比增长2.91%;净利润为17.10亿元,同比增长7.08%。珠江啤酒、燕京啤酒、惠泉啤酒净利润均实现超两成增长,燕京啤酒净利润同比大增61.10%,珠江啤酒净利润同比增近三成,惠泉啤酒净利润增幅亦达23.72%。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通过高端产品填补淡季缺口、以即时零售拓展消费场景的策略有效,一季度的“开门红”将为全年目标达成奠定坚实基础。
8—10元产品市场潜力较大
具体来看,啤酒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与其高端化产品的销售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024年,燕京U8冲击中高端市场,销量达69.60万千升,同比增长31.40%,带来“量”“利”双重红利。燕京啤酒财报显示,2024年,燕京啤酒中高档产品营收达88.65亿元,占总收入的67.01%,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珠江啤酒财报显示,其高档产品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13.96%,高档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70%,推动了整体营收与利润增长。珠江啤酒表示,公司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会顺应高端啤酒的发展趋势,促进产品高端化升级。
华创食饮研报表示,2019—2023年,啤酒行业销量结构已从“大底尖顶”升级为“金字塔形”。未来5年,高端化进入第二阶段,8元以上价格带将持续扩容,8—10元价格带取代6元价格带确定性较高。
这一趋势在啤酒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也有所显现。华润啤酒表示,尽管公司营收、净利润均有所下降,但受益于其产品结构高端化战略的持续推进,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增长42.6%,创近5年新高。12—13元产品的增速没有以前高,底部的产品还在收缩,发展最快的依然是8—10元价格带产品。
百威亚太表示,公司正将资源从超级高端领域转移到“核心++”产品上,以适应当前的消费趋势。而百威亚太所说的“核心++”产品即8—10元价格带产品。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在行业高端化发展趋势下,啤酒企业的产品布局主要向8元以上核心产品集中。经过前期的持续投入与培育,目前我国消费者对8—10元价位的接受度已有明显提高,此价位产品具备进一步向低线城市渗透的势能。
业内人士表示,8—10元价格带正在进一步承接大众消费的“升级”以及超高端啤酒消费需求的“回落”。中高端市场不仅是啤酒企业之间竞争的主力市场,更是其守住自身利润空间的护城河和基本盘。
以场景化和业务多元化谋发展
畅销产品的改变让啤酒企业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10年前,啤酒巨头增长主要靠“大鱼吃小鱼”式的并购;2015年后,啤酒企业的增长主要靠高端化,虽然行业总产量在下降,但产品结构性升级带来了增长红利;到了2024年,随着行业高端化放缓,啤酒企业的发展重点开始有所调整。
一方面,啤酒巨头通过场景化布局,加大了对啤酒存量市场的争夺。
百威亚太财报显示,其正在加大在中国非即饮消费场景的布局,2025年一季度非即饮渠道的销量和收入已经取得增长;重庆啤酒也在加码非现饮渠道,包括新零售渠道等,并加大更适合零售渠道的易拉罐包装产品投入;华润啤酒将从新渠道和新场景上寻求突围。
另一方面,业务多元化成为啤酒巨头发展的新方向。
近日,青岛啤酒宣布以6.65亿元收购即墨黄酒100%股权,正式进入黄酒赛道。青岛啤酒称,收购是为了拓展非啤酒业务、跨产业布局,以实现多元化发展。“青岛啤酒可以借助黄酒丰富产品线,并形成市场和资源协同,同时,两者市场淡旺季不同,可以形成市场销售的互补效应,开辟新增长点。”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此之前,华润啤酒则通过收购进入白酒赛道,2024年,华润啤酒白酒业务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4%。
此外,也有啤酒巨头尝试跨界进入饮料赛道。今年糖酒会期间,燕京啤酒推出了倍斯特汽水,构建“啤酒+饮品”双轮驱动格局;去年,重庆啤酒推出大理苍洱汽水,今年又推出了天山鲜果庄园汽水。
业内人士认为,啤酒企业生产饮料的难度并不大,但面临着触达消费者容易、销售难的问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啤酒企业进入饮料行业,仍是基于消费品行业“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扩张逻辑。虽然啤酒和饮料的销售渠道看似重叠,但两者的产品逻辑存在差异,尤其是饮料行业对产品包装、口味和品牌定位的要求更为精准,必须紧密贴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热点,同时行业毛利率普遍较低。因此,对啤酒企业而言,这未必是一门更容易操作的生意。
“我们覆盖的餐饮等渠道也有饮料需求,为什么饮料和啤酒不能一起卖?”在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看来,布局饮料渠道是考虑到饮料产品业务与啤酒产品业务有很高的协同性,公司具有分销和服务上的竞争优势。虽然目前啤酒之外的品类业务占比很小,但其未来可塑性很大。
啤酒专家方刚表示,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发展主要分为两种路线,一种是百威、嘉士伯等欧美巨头模式,主要路线是全球化;另一种是日本朝日、麒麟模式,多以业务多元化为主。目前我国啤酒巨头多元化发展的框架已经初现雏形,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仅靠渠道铺货并不能达成建立消费者认知和站稳脚跟的目标,前路仍需要去探索。
相关文章:
啤酒巨头向场景化多业务要增量05-19
国家统计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05-19
资金加仓这些ETF!2只军工基金受青睐05-18
绝味食品最新发声:被立案并非坏事,好公司需要有面对问题的能力05-13
洋河主动调整 蓄力长期发展05-12
1至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千万辆05-12
澄海玩具危与机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