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东聊城继杜郎口中学之后诞生的又一个乡镇初中的课改故事。
故事的逻辑起点与杜郎口中学当年一样——困则思变。按照校长孙隆的说法,烟店镇中学在全市同类中学中成绩一直“比较落后”。
推进课改6年来,学校发生了超出预期的变化。但是比中考成绩变化更值得欣慰的是,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的满意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团队干事创业的热情只增不减。
改革之初,学校面临的“五差”困境对于孙隆而言记忆如昨,“五差”即人文环境差、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办学条件差、教师动力差。显然,这“五差”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绕不过去的限制性条件。但是,这些限制没有阻碍他们改革的脚步,反而激起了团队改革创新的热情。他们选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直面差距,拥抱差异,探索出的“差异化思维澄清课堂”教学范式,不仅让教学质量实现了破局,顺势提升,而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和专家的肯定。
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典型样本,烟店镇中学值得学习的经验到底是什么?
过去,人们在探秘课改学校经验时,总是热衷于追逐学校创造的具体经验,对经验背后的故事却关注不多。
第一次走进烟店镇中学,记者就被孙隆校长讲述的学校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五大护法”和“三个穆桂英”的故事所打动。所谓“五大护法”,就是学校成立了五大中心,即教学管理中心负责教学常规和改革,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科研工作,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生德育工作,学生管理中心负责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学校发展中心负责学校后勤工作。5位校级干部都是男教师,分别担任五大中心负责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所谓“三个穆桂英”是三位年级主任,都是烟店土生土长的女教师。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课改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五大护法”和“三个穆桂英”每个人总能独当一面,留下了不少耳熟能详的故事。学校里还有很多师生之间的故事,被广为传播。
这样的故事让记者理解了一位校长是如何信任干部和教师、怎么凝聚人心的。这可能正是值得探秘的课改经验的另一面。
所有的数字、理念都可能是虚夸的,唯独故事更能逼近真实。故事里有答案,也有启示。如果说课改是一场人点亮人的旅程,那么课改本身就是故事的发生地,故事就是火把,人则是灯塔。一旦有了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身处课改之中的人就在不经意间编织了一张关于课改的“意义之网”。
所以,看一所课改学校的精神美学,有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是具体的课改经验、课改理念或获得的荣誉,而是故事——看学校创造并积淀下了多少故事,尤其是那些人点亮人的故事,看这些故事里藏了多少学校的课改主张。
记得在采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时,他谈到北京四中曾出版过一本教育故事集叫《教育如此存在》,收集了130多篇教育故事。读其中的故事就能从中看到教育是怎样一种存在,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课改没有成功学,因为课改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当人们热衷于追逐课改经验时,那些经验背后的课改奋斗故事就容易被遮蔽。很多时候,故事比经验更具解释力,故事比那些大的教育原则更有启发性,那些课改故事更能帮助我们破解课改经验背后的秘密。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相关文章:
课改经验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品味05-08
莱州一名教师今天登上《烟台日报》头版 她三次人生“逆行”播下科学种子05-05
北大红楼日志|5月4日05-04
南岳衡山中心景区:今日预约已满05-02
乌鲁木齐市举办农牧民讲故事大赛04-30
未来之城如何打造“未来教育”04-30